當工業(yè)企業(yè)走向高端的時候,新產品多了、加工精度和效率要求高了、就需要通過軟件來加工制造。計算機有很多優(yōu)點,如運算速度快、計算精度高、出錯的比例低、可以持續(xù)長時間運行、可以進行復雜問題優(yōu)化。這些都能讓工業(yè)設計軟件的價值體現出來,它的內核是工業(yè)的積累,是將工業(yè)所涉及到的物理、化學、力學、材料科學等知識,以及設計、制造、工藝的積累,用程序的形式表現出來。
按照用途,工業(yè)設計軟件可分為研究設計類、生產管控類和管理運營類,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,是研究設計類,它包括解放設計師雙手、讓設計師在電腦上就能作圖的CAD(計算機輔助設計)、驗證設計出來的產品是否合格的仿真分析軟件CAE(計算機輔助工程),以及芯片設計軟件EDA。
最近工業(yè)軟件快速發(fā)展,還有另外一個原因:技術條件發(fā)生了變化。這一點,可以用IPO圖這種模型來解釋。任何軟件,都需要有三個要素:輸入(I)、處理過程(P)、輸出(O)。處理過程(P)的核心是算法或者模型。但算法或模型的執(zhí)行的前提是輸入(I)要包含足夠的信息。而且,計算機的處理能力要足夠強大。這兩點,可以解釋最近工業(yè)軟件快速發(fā)展的根本原因。
過去,大型設備的3D模型占用空間很大,計算機性能低的時候,就會“放不進去”。沒有輸入(I)充分的數據,算法也就沒有用武之地。同樣,計算工作復雜時,處理過程(P)耗時可能是無法忍受的。所以,每當計算機存儲和運算能力增強、價格的降低,會讓工業(yè)軟件的應用迅速變得廣泛起來。
在蘋果公司最新款的iPhone13手機上,采用了擁有150億個晶體管的A15仿真芯片,如果沒有EDA軟件,這150億個晶體管單靠工程師手繪的話,就是一個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”。芯片之外,大到飛機、輪船,小到一輛汽車的研發(fā)設計,都離不開工業(yè)軟件。它不僅能提高效率,還能極大地降低產品研發(fā)的成本。
以飛機為例,在過去,一架飛機設計出來后,需要在風洞中利用人工氣流來模擬飛機飛行過程中,周圍氣流的分布和運動。這不光費事,還意味著高額的投入。新中國成立之初,由于擔心影響西南地區(qū)的工業(yè)生產,中國圍繞著是否要停止風洞建設,還出現過不小的爭議。最后還是在錢學森的堅持下,才得以完整保留。今天,盡管資金不再構成阻礙,但有了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CFD,許多風洞實驗在軟件上就可以完成,成本可以降低數百甚至上千倍。
遺憾的是,這些“大腦”和“神經”都握在美國和少數歐洲國家手中:CAD軟件,超過90%的市場在德國西門子、美國PTC、Autodest和法國達索手中;CAE軟件市場則是Ansys、Altair和MSC三家美國公司的天下;EDA軟件也基本上被新思科技(Synopsys)、凱登電子(Cadence)和明導(Mentor Graphics)三巨頭壟斷,全球市占率超過60%。